一、法漢習語體現(xiàn)的文化差異
(一)日常生活的差異
習語的產(chǎn)生與人們的勞動和生活密切相關(guān),很多重慶翻譯公司習語都來源于日常生活。例如,中國人飯后習慣品茶,而法國人習慣飯后品嘗水果和奶酪。因此中文的“茶余飯后”,法語的表達是“entre la poire et lefromage”。這是由中法兩國不同的飲食文化決定的。再如,法國有句諺語:“Un repassans fromage est une journée sans solEil。”意思是:一頓飯沒有奶酪就像一天沒見太陽。了解法國文化的人知道,奶酪是法國人日常的主要食品之一,法國盛產(chǎn)奶酪 400多種。此類例子、俯拾即是。
(二)傳統(tǒng)習俗的差異
中法兩國的傳統(tǒng)習俗差異是多方面的,最典型的莫過于在對狗這種動物的態(tài)度上。狗在漢語中是一種卑微的動物。漢語中與狗有關(guān)的習語大都含有貶意,如“狐朋狗黨”、“狼心狗肺”、“狗腿子”等,盡管近些年來養(yǎng)寵物狗的人數(shù)大大增加,狗的“地位”似乎有所改變,但狗的貶義形象卻深深地留在漢語言文化中。而在法國,狗被認為是人類最忠誠的朋友。法語中有關(guān)狗的習語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語言的影響而含有貶義外,大部分都沒有貶義。在法語習語中,常以狗的形象來比喻人的行為和品格。例如,“avoir du chien. ”受中國傳統(tǒng)習俗的影響,當看到這個習語時,我們很容易產(chǎn)生貶義的聯(lián)想。其實這個習語在法語里是“你有魅力”的意思。
(三)歷史典故的差異
法漢兩種語言中還有大量由歷史典故形成的習語,這些習語結(jié)構(gòu)簡單,意義深遠,往往是不能單從字面意義去理解和翻譯。例如,漢語中的“名落孫山”、“葉公好龍”等都來源于一定的歷史典故,它們所蘊含的意義遠遠不是字面意思所能表達的。法語的典故習語多來自于其特有的歷史事件及《圣經(jīng)》和希臘羅馬神話。例如,la bo te de Pandore(潘多拉之盒,喻災(zāi)難、麻煩、禍害的根源),faux comme Judas(虛偽透頂), l’oeuf de Christophe Colomb(哥倫布的雞蛋)等。
二、法語習語的翻譯技巧
漢語語言表意功能強大,成語、俗語的表達內(nèi)容相當豐富,從而為習語的翻譯提供了一個相當寬闊的平臺。法語的習語多數(shù)可以在漢語中找到相應(yīng)的表達,即使法語中不是習語的表達,在漢語中也有用習語表達的開闊空間。
不同語言的習語,反映了不同的民族思想和文化,不能簡單的做語言移植。既然社會、文化背景不同,表現(xiàn)方法也不同。那么翻譯法語習語時,只有結(jié)合詞義的特點進行語義調(diào)整,才可能跨過原語的障礙。在詞義的平臺上,有三種調(diào)整方式可以解決翻譯習語的困難:習語轉(zhuǎn)換為習語,習語轉(zhuǎn)換為非習語,非習語轉(zhuǎn)換為習語。
(一)習語轉(zhuǎn)換為習語
在法漢翻譯中,有些習語也許因為對自然的感悟相似,詞匯與語義都會出項相似的現(xiàn)象,可以稱之為“詞義對應(yīng)”。在兩種語法結(jié)構(gòu)和文化內(nèi)涵完全不同的語言里,要找到從表層到深層都一致的表達方式的確不容易,因此相對來說,法漢兩種語言的習語在“詞義對應(yīng)”方面并不多見。但還是有些法語習語無論從內(nèi)容上還是從形式上均能在漢語中找到相應(yīng)的表達方式。對于這種情況,只需做個語言移植就可以。例如,Les murs ont des oreilles. (隔墻有耳);Il faut battre le fei pendant qu’il estchaud. (趁熱打鐵);La v é rit é sort dela bouche des enfants. (童言無忌) 等。
(二)習語轉(zhuǎn)換為非習語
有些習語的語言內(nèi)容和文化內(nèi)涵在譯入語中從內(nèi)容到形式上都找不到恰當?shù)谋磉_方式。面對這種現(xiàn)象,最好的翻譯技巧便是采用直譯,套用原詞義,利用詞義并行的特點,重鑄習語。隨著譯入語讀者的文化水平不斷提高,這類“直譯句”會漸漸融會,最終演化為習語。在法語習語翻譯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。如,Tel p è re, telfils. (有其父必有其子);Tous les cheminsm è nent à Rome. (條條道路通羅馬) 等。
三、結(jié)語
法漢兩種語言產(chǎn)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,承載不同的文化,這就必然導致兩種語言在習語的運用和表達上存在諸多相異之處。要處理好法語習語翻譯中的文化差異問題,譯者除了要具備對兩種文化的領(lǐng)悟、感應(yīng)能力以及對兩種語言的實際運用能力外,還要不斷提高自身文化修養(yǎng),努力使自己具備原作者所具有的理想、感情和意境。同時,譯者還要根據(jù)不同的情況,采取靈活的翻譯策略,克服中法文化差異造成的障礙,做到既尊重別國文化,也尊重本國文化,使譯文盡可能達意、傳神。
PS:以上內(nèi)容僅代表作者觀點,本站僅用于交流學習使用。